转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1月18日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推行“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推动地县领导下基层办公、各级领导开展群众接待日活动、领导干部同基层单位挂钩联系、干部下基层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这一系列“把心贴近人民”的具体行动,架起了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这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实践,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
“四下基层”的基本内涵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要求党员干部走“下”去,着力点在“基层”,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民解难、为民造福。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生动体现了始终聚力于民的独特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群众办实事是多方面的。下基层为群众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是办实事;到农村去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搞好形势教育,解开群众思想上的疑虑,是办实事;帮助基层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办实事;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总结经验,以指导面上的工作,同样是办实事。在办实事问题上,我们要注意拓宽视野,打开思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要求党员干部永葆深厚的人民情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党的理论,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汇聚民力、激发动力,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调查研究下基层”,生动体现了始终问计于民的科学方法。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时,闽东经济总量在全省排行老末,发展条件也不好,交通闭塞,成了“黄金海岸的断裂带”。为改变宁德落后面貌,他深入全区9个县以及毗邻的浙南,开展为期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初步确立了闽东的发展思路。“三进下党”、“四进坦洋”、“三上毛家坪”、“两赴下岐”……他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讲掏心窝子的话,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河南、广东、河北等16个省份考察调研,共18次58天。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下基层”,要求党员干部到基层一线、群众中间去了解真实情况,为推动工作高质高效提供支撑。
“信访接待下基层”,生动体现了始终心系于民的真挚情怀。1988年12月20日,宁德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在霞浦县委党校举行。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地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与霞浦县领导一起接待来访群众。这次接待日,地县两级领导共与102名上访群众面对面交流,受理各种问题86件,其中有12件当面答复解决,其余的限定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干部就要为群众排忧解难,对上访群众有什么好怕的?我在正定工作时就常常把桌子往大街上一摆,坐在那里听取群众意见,解决了很多上访问题,也真实了解了民情民意。我在宁德工作时推动建立了地、县、乡三级领导干部下访制度,把领导下访日变成群众服务日。此后,我每到一个地方任职都坚持这样做。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既可以消气,也可以通气,关键是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信访接待下基层”,要求党员干部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心贴心与群众沟通,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现场办公下基层”,生动体现了始终取信于民的务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我在正定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2023年,华北等地发生洪涝灾害后,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专程到黑龙江省受灾较重的地区。地里的水稻受了什么影响?水毁房屋重建得怎么样?受灾群众的生活有没有着落?习近平总书记一一查看,并叮嘱当地加快推进灾后重建,确保受灾群众安心安全。点滴之间,彰显人民领袖深厚的为民情怀。“现场办公下基层”,要求党员干部将解题窗口前移,深入一线现场研究、现场协调,把问题解决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下基层”体现了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工作方法的有机统一,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创举,是集思想、作风、方法、制度于一体的科学完整体系,蕴含着高超的政治智慧、深厚的为民理念、鲜明的实践导向、系统的科学方法、强烈的担当精神。
实践证明,“四下基层”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彰显出巨大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高校要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建立健全“四下基层”工作机制,教育引导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展现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基层做起、从日常做起、从身边做起,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坚持以理论武装培根铸魂。高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形成精品宣讲“理论超市”,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宣讲形势政策的方式,向师生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党的声音,不断增进师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激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活力,加强青年大学生理论宣讲能力建设,创新党的理论传播方式,筑牢青年信仰之基,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站稳新时代理论宣讲舞台。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青年学生头脑,面向学生深入浅出地宣讲世情国情、时代旋律、时政热点、教育进步、城乡蝶变、民生故事,以有理有例、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宣讲方式,讲明形势、讲准政策、讲活发展、讲深学理、讲透道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校园楼堂馆所、飞进大学生心间,凝聚起新时代大学生以身许党、服务社会的精神力量。要打造新时代理论宣讲“轻骑兵”队伍,走进企业、农村、社区,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讲堂论坛、村社广场等大众生活场景中,以情境式、文艺式、互动式等方式,提升宣讲效果。
坚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提出大兴调查研究,就是要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树牢唯物史观,强化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走出机关沉到基层一线,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解决好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同时从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中获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灵感。”高校党委要紧扣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做好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调研、破解复杂难题的对策性调研、新时代新情况的前瞻性调研、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融合党建和业务,形成学校上下同步、左右同频的“一盘棋”发展格局。高校二级学院要围绕党建、学科、队伍和文化建设,在调查研究中完善战略设计,在开拓创新中破局破题,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是与学生全天候交往的群体,要结合学生成长成才实际,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个案访谈,把握青年动态,写好“生情日记”,建构青年发展型文化体系,形塑青年时代画像,培养时代新人。高校教师要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围绕守好红色根脉、服务乡村振兴等,深入城乡开展蹲点式调研,形成“蹲点手记”和调研报告,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倾听师生心声。高校要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变“被动出招”回应诉求为“主动作为”倾力帮扶,真心实意为师生办实事。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畅通师生反映诉求的渠道,广听民声、深解民忧、力纾民困,在排忧解难、解决问题中化“师生呼声”为“治校哨声”,通过“把师生上访转变为领导下访”,实现“小事不出院系、大事不出学校、矛盾不频上交”的高校治理图景。要在行政办公、教学单元打造党员之家、教工小家和校园“一站式”服务中心,依托领导干部联系人才、联系班级等制度,形成干部下沉、师生常态化沟通机制和党员认领群众“微心愿”精准服务对接机制。要在大学生生活社区设立公寓党员之家、青年之家、心理驿站等,依托领导干部、党支部联系寝室制度,持续开展公寓党员之家的党员服务,党员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方法,教育引导青年追求上进、积极学习、健康生活、乐于实践。要通过“书记院长接待日”、“移动办公桌”、“一码通行”信息平台、心理信箱等机制,主动接访,面对面询问学生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回应学生困扰和诉求,并就学生反映的典型性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分析研判、集体“会诊”。
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有的干部疏远群众、脱离群众,“跑上面多、跑基层少、与群众远”。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这些问题,不能听之任之,必须严肃查处,否则就会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侵蚀党的执政根基。”高校领导干部要坚持现场办公下基层,聚焦大学生学习获得感、教师教书育人价值感、民生幸福满意度、校园安全感等指数,走出办公室、走出校门,抵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多维空间。高校领导干部要下班级课堂、下寝室、下社会服务基地、下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下实验室和产学研孵化园区,进支部、进校园文化活动、进招生单位、进校园社群网络空间、进国际交流项目实践,以“五下五进”为载体,“零距离”服务师生,在基层互动中汲取师生智慧,在一线走访中听取“金点子”、“好办法”,汇集急难愁盼问题清单、战略发展难题清单、“民呼我为”任务清单,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精神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四下基层”是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一套领导干部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严密工作机制,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新时代,高校要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情系师生、服务人民,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激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澎湃力量,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答卷。
(作者:赵明宝 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外国语学院研究基地研究员。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规划理论宣传专项课题成果)